卢哲同学推荐《万历十五年》

发布者:admin4发布时间:2020-10-28浏览次数:10作者:

         索书号:K248.307/6 馆藏地:社科借阅室(三)

一、作者简介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二、推荐理由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

  “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

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三、原文欣赏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分无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四、延伸阅读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