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
推荐人:张幸平 江汉大学党委书记
索书号:K825.81/103 馆藏地:社科借阅室(三)
一、作者简介
作者: 樊锦诗 口述 / 顾春芳 撰写
樊锦诗,考古学家,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院坚持工作50余年,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樊锦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樊锦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2020年5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推荐理由:
敦煌是我国西北的一颗璀璨明珠。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由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的《我心归处是敦煌》,不仅是樊锦诗个人的自传,也是关于敦煌莫高窟全面的、科学的、权威的导读。如果你想对敦煌莫高窟有所了解,这本书是入门的阶梯。
从书中,你可以读樊锦诗。樊锦诗1998-2015年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17年。1963年,她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后分配至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敦煌。樊锦诗在敦煌石窟考古和敦煌莫高窟保护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文革期间,她经受过含冤受辱的日子;也忍受过夫妻两地分居十九年的艰难岁月……她能够活下来,还能活出她希望于自己的那个样子,做出一番令人动容的事业,是一个奇迹。每一位接触樊锦诗的人都可以在她柔弱的躯体里感受到一种至刚的力量,感觉到一种坚定、谦逊、温和的精神气质:单纯中的深厚,宁静中的高贵,深沉中的甜美。
从书中,你可以读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汇交融的见证。莫高窟创建于公元366年,迄至14世纪,其间连续建造时间达千年之久。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至今在1700米长的断崖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此外,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11世纪初的5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世界上没有另一处佛教遗址能如莫高窟般绵延千年持续建造,又保存有如此丰厚博大的艺术和文献珍宝。敦煌不仅是佛教艺术圣地,也是一部辉煌的人文史,是一部在戈壁包围的绿洲营造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
从书中,你可以读莫高窟的保护。自十六世纪中叶明朝封闭嘉峪关到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的近400年间,莫高窟无人看管维护,任由窟室坍塌、风吹日晒、沙子侵入、河水倒灌,还有西方列强的野蛮盗窃等,损毁十分严重,因此,莫高窟的保护是关系千年莫高窟文化艺术存亡十分紧迫的大事。此外,如果管理不善,旅游对莫高窟的保护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莫高窟的保护,主要包括治理沙害,对壁画进行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建设“数字敦煌”以及实现敦煌保护法制化、加强文物保护国际合作等方面。75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付出了青春和毕生精力,为敦煌文化和艺术的保护、研究、弘扬做出了杰出贡献,为敦煌石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代莫高窟人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诠释的正是“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我心归处是敦煌》,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春芳在樊锦诗口述的基础上撰写,顾春芳老师为了保证口述内容的准确性,查阅了大量敦煌学的论著、画册、文集等文献资料,下了极大的功夫,该书在学术著作的严谨和通俗读物的晓畅方面作了很好的结合。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既是读樊锦诗,也是读敦煌学,更是读“莫高精神”!
三、延伸阅读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敦煌的光彩:池田大作与常书鸿对谈、书信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