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2021级 张斯媛 《传承莫高窟精神,汲取青春力量》

发布者:admin4发布时间:2023-04-18浏览次数:10作者:

传承莫高窟精神,汲取青春力量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21级历史专业的学生张斯媛,本次我所演讲的主题是“传承莫高窟精神,汲取闪耀青春的力量”。

听到《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时,大家首先想到了什么?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想到这本书主人公樊锦诗先生。那大家又是如何认识到樊锦诗先生的呢?有的同学会说是从新闻报刊的宣传中了解的,有的同学也会说是从科普纪录片上知道的,而我则是在高中时学校订购的作文素材上,第一次认识到樊锦诗先生的,彼时先生刚刚获得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荣誉奖项,对先生的颁奖词:舍半生,给茫茫大漠,我至今记忆犹新,先生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魂,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雪摧寒袭不动摇,一洞画,一腔爱,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初读它便觉得震撼及敬佩,我对敦煌也油然而生一种向往。这本书不仅仅是先生唯一的自传,更是先生与敦煌美丽的邂逅及爱的誓言!

这本自传是由主人公樊锦诗先生口述,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顾春芳先生撰写的“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唯一自传。本书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记叙了从先生自北平已经沦陷的1938年历史大背景下初见人世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重回敦煌至今仍然坚守敦煌的灿烂人生,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文明及历史故事,铸就的千年莫高窟这一文化瑰宝,吸引了先生一辈子的奉献和求索,也彰显了敦煌人的伟大以及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担忧的厚重历史情怀,敦煌绵延千年的文化记忆,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见的风险思考,前辈们运用数字化技术与时间赛跑,对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丰碑跃然纸上,莫高窟人精神也与莫高窟一样深植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之中,正如第一代敦煌学家,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先生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不过,如果真的再一次托生为人,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责任感及热爱形成了莫高窟人的自觉,也形成了身居大漠、不忘历史,传承文明,志存高远的优良传统。

或许有同学会有疑问,包括莫高窟在内的历史遗迹,即便我们花费如此多的心血,也仍然无法完全阻止它的衰老,那么还有必要这样做吗?其实在《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中早已给出了我们答案。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上这样的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它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不被磨灭。”如果世界上有永恒,那就是一种精神,而莫高窟精神是其很好的体现。敦煌在西北荒漠、远离城市的繁华,莫高窟是一片净土,是不可复制的人类遗产和精神象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溹其泉源。”作为时代的守望者,新时代历史的接班人,我们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更应从前辈的手中接过传承的火炬,铭记历史勿忘初心,让莫高窟精神在我们的接力棒中燃烧得更加绚丽,更重要的是要从莫高窟精神中汲取闪耀青春的力量,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笃志前行,不断地使我们的国家历史,薪火燎成一色,以天下红,更天下红!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