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昨日(1月22日)在武汉剧院开幕,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作报告,描绘未来5年发展宏图: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
过去5年,武汉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跨越,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19万亿元,年均增长9.5%;工业实现倍增发展,千亿产业增至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3%。
陈一新指出,今后5年,是武汉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加快复兴大武汉的关键时期。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同类城市加快转型,竞争日趋激烈,武汉正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发展关口。必须警醒起来,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勇于应对新的挑战,全力以赴推进赶超发展。
武汉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到2021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2万亿元左右,为复兴大武汉打下坚实基础。
陈一新明确提出,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将招商引资作为赶超发展“一号工程”,让武汉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实施“聚商育商工程”,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在城市发展领域,启动规划建设“长江新城”,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重点围绕主城区长江段,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规划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
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
武汉将建设“长江新城”
放眼武汉,何处才是最靓丽的城市窗口?昨日,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将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启动规划建设“长江新城”,这是武汉提升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竞争力的重大举措。“长江新城”将定位为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围绕“长江新城”,江城将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重点围绕主城区长江段,集中展示长江文化、生态特色、发展成就和城市文明,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进而成为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
此前,三镇功能定位各不相同,城市建设有“摊大饼”趋势。武汉市为此提出,要加强亮点区块的研究。未来5年,武汉要对标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广州珠江新城等,以世界一流和武汉特色为标准,集中力量规划建设城市亮点区块,形成代表武汉形象的核心区域、窗口地带。
武汉对标的“榜样”都是全国城市窗口建设的标兵,各具特色。上海浦东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被誉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这里拥有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也是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珠江新城地处最繁荣的天河北商务区南面,金融中心、文化中心、跨国公司总部中心鳞次栉比,其社会经济文化辐射力直指东南亚。
有专家分析,武汉提出启动“长江新城”规划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的下一个引爆点。
目前,“长江新城”的具体点位没有最终确定。根据地块特点和实际情况,二七滨江商务区、谌家矶、南岸嘴、天兴洲等都是热门竞猜对象。
招商引资成赶超发展“一号工程”
全力打造投资天堂
谋划武汉实现经济赶超发展的路径,武汉市党代会提出,将招商引资作为赶超发展“一号工程”,下大力优化环境,扩大有效投资,让武汉成为投资者的天堂。
过去5年,一批重大投资项目落户,武汉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关口,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但是,受经济下行、企业投资预期偏紧等因素影响,去年以来,武汉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持续走低。去年前三季度,全市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同比减少163个,民间投资占投资比重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显示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面对新问题、新困难,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指出,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当前“一号工程”,实施更加有力的招商引资政策和措施,建立党委政府招商引资主责机制,建强专责机构,推行专业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聘请招商大使,强化招商激励,拓宽招商渠道。现阶段的招商引资,必须围绕“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引进大型央企、中国民企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
据悉,围绕招商引资,武汉正着手优化配强若干专班,并将招商引资作为考核提拔干部的“主战场”之一,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打造低成本创新创业中心
以民营经济带动“富民兴汉”
在武汉奇致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内,工人在生产车间内生产。该企业强化自主研发,已拥有57项技术专利。 (记者 张朋 摄)
昨天召开的武汉市党代会,首次将民营经济确立为“富民兴汉”的重要源头活水,提出:要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以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为重点,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高地。
数据显示,2014年武汉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280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42.5%。从产业结构来看,大多集中在批发零售、租赁商业、科技服务等领域,从事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的不多。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武汉仅9家企业入围,全市营收过百亿元的民营企业只有9家。
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认为,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已成为制约武汉发展的“短板”,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他提出:要大力实施“聚商育商工程”,以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为重点,集聚培育一批行业领军型、创新引领型民营企业;依法依规放开市场准入,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降低民间投资门槛,鼓励更多老百姓走“双创”致富路子,鼓励小微企业走“专精特优”集群集聚发展路子,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武汉发展中的比重和地位。
他同时提出,打造全国低成本创新创业中心,在深入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加快集聚一批世界顶级产业科学家、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投资人的同时,以“创谷”为重点,加快建设大学生创业街区园区、环高校创新带,鼓励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科研人员在汉创新创业,让武汉成为创业家园、创新乐园。
专家分析认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业经济,有望改变武汉以打工经济为主的收入结构,拓展人民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的增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